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成果展示 >> 正文
《乾隆大邑縣志校注》

发布者: 责任编辑:王斌 发布时间:2023-12-19 23:26:14

前 言

明末清初,蜀地战乱频仍,载籍散失,大邑旧志亦荡然于劫灰中。逮乾隆十四年(1749)宋载(字大舟,号西瑜,浙江建德县人,本志卷二载其小传甚详,兹不赘言。)任邑令时,始发心修志,筚路蓝缕,功不可没。虽不知乾隆《大邑县志》具体成于何时,然观书中有乾隆二十年(1755)宋令改建文明书院及章炎署大邑典史事,则此志之完稿当不会早于是年。六年之间,成书四卷,其难可知。虽有康熙《邛州志》,但未见征引,其所据旧志盖仅雍正《四川通志》耳。

乾隆《大邑县志》传本甚稀,据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》,仅故宫博物院所藏为足本,四川大学图书馆与大邑县档案局所藏皆为残本。1998年,大邑县牟志光、郭志斌等乾隆《大邑县志》之《校注后记》云:“1986年,函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帮助查找,故宫博物院把我们需要补缺的部分抄寄来县,使我们有了基本完整的原著。”该抄配本即大邑县近日影印重版本。虽抄录过程中多鲁鱼豕亥之误,然一函往而完璧归,此份恩情于大邑而言可谓厚重,惜抄录之人暂难详考。

故宫博物院所藏足本乾隆《大邑县志》,已于2001年由海南出版社影印,收于《故宫珍本丛刊》第205册。以此本作为校注底本,的确是不二选择。鉴于大邑县所藏抄配本已经影印出版,自然需要对其中之错讹加以考察,故以抄配本为参校本。且抄配本中卷二名宦开篇有前人眉批,也有其独特意义,不能忽视其价值。牟志光、郭志斌两位前辈在陈煊德、张伯良、陈邦图、赵德贵、崔海全、瞿湘云、夏秀英、刘仁慰、吴元庆等众多同仁之襄助下,于1998年完成了一个校注本,并印刷200册,内部流传。语云:前修未密,后出转精,殆难易有别也。尽管牟、郭注本存在一些疏误,然有功于桑梓,有功于邑志,实当勒名简端,以至不忘。该注本亦多有启发鄙人者,更当铭恩致谢!

论及乾隆《大邑县志》之疏失,主要有两点。其一为简,然前已论及,文献乏征,虽至圣亦徒叹,盖不能苛求古人也。其二为滥,同治时邑人汪濊对乾隆志颇多批评,如不少人物与大邑无涉,不应入志,赵抃、许容等是也;不少文章非关大邑山川人事,亦不当收,如《澣俗编序》《经史赋》者是也。然时过事迁,当时滥收之文,多仅靠此志而孑遗于天壤,则其保存文献之价值,又岂能抹杀耶!以布衣之见就事论事,某些官长之文自不应入大邑之志,然以宋载身为县令来看,录入上级官长之诗文,是诗文附志而不朽还是志借诗文而增色,谁又能言之了了也?

余先校注同治本,嗣后整理乾隆本,见二者在山川名目、地里远近、人事履历等方面多有出入,或系所据不同,未必古非今是也。同治本虽并未逐条说明资料源自乾隆本,但内容多与之同,亦可见乾隆本奠基之功。当然,由于乾隆本与同治本内容多有重合,予之校注亦难免自我蹈袭,非吾惰窳也,识者谅之。

鄙人才疏学浅,幸得大邑县档案局诸位领导之肯定,两次委以整理重任;责任编辑康丽华女士认真仔细,匡我不逮;又蒙大邑耆宿蔡星明前辈挥赐宏文以为序,此皆载籍重光之造化,而鄙人恭逢其时也,幸甚至哉!若能得读者诸君不吝赐教,则又幸之又幸矣!

桃杏轩主人

二〇一八年十月五日识于乐山